【前言】
1943年9月份的一天,359旅的几位领导正在玉米地里忙活着拔草,就在这时,一个通讯员满脸兴奋地飞奔过来,喊道:“头儿,王旅长说让你们派几个人回去。”
众人一头雾水,心里直犯嘀咕:“回去到底要干啥?旅长提没提是啥事儿啊?”
“这个嘛,我心里也没谱。”
看通讯员也是一脸懵,大家伙儿连忙收拾东西往旅部赶。一迈进门槛,王震就满脸笑容地告诉大家:“你们可算回来了,赶紧准备准备,明天毛主席要来咱们这儿。”
【开垦南泥湾】
1941年那会儿,因为日军和国民党军队的严密封锁,咱们各个抗日根据地里的东西可真是紧缺得厉害,像粮食啊、药品啊、食盐啊、棉布这些必需品,都特别少。
特别是陕甘宁边区,那时候真是啥都没有,没吃的、没穿的、没纸写字、连被子都没有,情况相当糟糕。
说到这事儿,毛泽东在1939年2月就喊出了“自个儿动手干”的口号。虽然有不少人跟着行动起来,但总的来看,参与的人还是太少,效果也就没那么明显。
到了1940年5月份,朱德回到延安,他最深的一个感受就是“人多粮食少”,以往热闹非凡的延安市集,现在也显得冷清了许多。
为了改变现状,朱德连续好几天都在使劲琢磨,但还是没找到好办法。后来,他决定叫上几个管边区财政的头头,一块儿到各处去看看工业、农业和商业的实际状况。
回来后,朱德就琢磨出一个新点子,他说,只要不影响部队打仗和日常训练,咱们可以试试让士兵们去种地,搞屯田军垦。
他盯上了延安城往东南走大约45公里远的一条小峡谷,那地方人们管它叫南泥湾。
那天,朱德跟警卫员们在树丛里摸索着往前走,好不容易爬上一个山坡,大伙儿都累得不行,就停下来喘口气。朱德看着大家,就聊起了三国时候曹操搞屯田的事儿。
说完后,朱德着重指出:“主席的话很对,要想克服困难,只能靠生产。我们特别需要主席提倡的那种不怕苦、不怕累的精神。”
当众人纷纷表示同意,头点得像小鸡啄米时,不远处的一间简陋茅屋里升起袅袅炊烟。这荒凉地带,能碰到人家真是稀罕。朱德见状,立马来了精神,拍了下大腿说:“得了,咱们去串串门吧。”
屋里头坐着个干巴瘦小的老爷子,一瞅见家里突然来了这么多穿军装的,他吓得立马站了起来。
朱德笑眯眯地,一副亲切模样问道:“老兄,你好啊,这儿是哪儿呀?”
老头轻声地道:“说的是南泥湾。”
见老汉紧张得不行,朱德干脆拉着他,两人一起坐在了大石头上,问道:“老兄,你姓啥呀?这地方怎么就你孤单一人,四周好像也没啥其他人呢?”
老头儿慢慢缓过神来说:“我姓唐,在这儿呆了几十年咯,这地界儿一直空荡荡的,战乱不断,也就野兽跟我这儿做个伴儿。”
听你说话的味道,像是四川那边的吧?那咱们八成是老乡嘞,我家在四川北边,都十几年没踏足那片土地了。
朱德一提自己是四川人,老汉眼眶立马就湿了:“我那时候是跟着老爹从四川逃难到这儿的,现在就剩孤零零的我一个人了。”
朱德轻轻拍了拍他的肩头以示安慰,随后很自然地换了个话题:“老哥,咱们这儿能种出粮食不?”
当然可以!这儿土地肥沃得很,就是缺了点人气……
然后,老汉兴高采烈地领着朱德他们,往南泥湾那片山林深处走。那地方的土特别肥,野蒿子疯长,都超过人高了。朱德没注意,一下就被野蒿子给绊了一跤,直接摔进了山谷里。
警卫员费了好大劲才瞅见他,发现他脸上手上都挂了彩,连忙关切地问他咋样了。朱德乐呵呵地说:“这一跤摔得值,你们瞅瞅——”
他抓了一把土,凑近鼻子闻了闻,说道:“这土真棒!用来开垦种地,种粮食肯定没问题!”
勘察工作搞定,准备撤的时候,朱德就跟那老汉说,想请他当开垦部队的“特别指导”,老汉一听,立马就答应了。接着,老汉就把南泥湾里里外外的情况,仔仔细细给朱德讲了一遍。
就这样,朱德心里面慢慢形成了一个开发南泥湾的大计划。接着,他直接去找了毛泽东,把这事儿从头到尾细细说了一遍。
毛泽东听完后,直夸道:“朱老总,你这事办得真漂亮!”
朱德建议把120师的359旅调过去,毛泽东立马就点头答应了。接着,朱德去找了359旅的旅长王震,王震这人性格直爽,一听就爽快地说他完全听从安排。
但他还是道出了心中的担忧:“说到种地这事儿,总司令和主席那都是老把式了,可我王胡子,纯粹是个门外汉。十几岁我就跑长沙当铁路工人去了,跟土地打交道的事儿,我是一窍不通,真怕到头来搞砸了。”
朱德安慰他说:“这事儿没啥大不了的,咱们队伍里很多干部战士都是种地的高手,你要是不懂,直接找他们问问就行。只要咱们心往一处使,劲往一处用,359旅在南泥湾肯定能搞出点名堂来!”
1941年3月份,王震带着359旅的战士们,分几批从绥德那边出发,往南泥湾去了。
行军途中,战士们个个胸有成竹,觉得种地这事儿,对他们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。可一到南泥湾,眼瞅着那片光秃秃、连根草都不长的荒地,还有四周空荡荡没人烟的样子,大伙儿这才恍然大悟,原来事情远没他们想得那么容易。
那会儿,大伙儿心里都挺不是滋味儿的。王震把这些都看在心上,他使出了老本行来给大家打气,硬是让每个人都得动起来,参与到生产里头。
一开始,大伙儿真不适应,两只手磨出了老大的水泡,全身骨头疼得仿佛要散了一样。到了第二天清晨,两条腿重得跟绑了铁块似的,但还是得咬牙爬起身,继续去干活。
过了差不多半个月,士兵们的手掌都磨出了硬皮,之前骨头疼的问题也没了,全都晒得皮肤红黑发亮。这时候,王震带头干起活来,发起了大家互相比拼的工作热潮。
大伙都憋足了气,跟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的小豹子似的,特别有个叫李位的优秀班长,他刷新了单日开荒三亩六分七地的最高成绩。
之后,由于生产工具进步了,技术也提高了,有个战士叫郝树才,他打破了之前的记录。他一天能开荒四块二分多地,这让毛泽东很高兴,还给他起了个昵称叫“赛过牛”。
碰到下雨天,359旅的战士们也不会闲着,他们会动手纺纱线、织织毛衣,或者缝制鞋底啥的。
秋天说来就来,满眼望去都是金灿灿的农作物。那高粱长得快跟人一样高了,穗头大,籽粒饱满。一串串豆子在豆荚里挤得满满当当,特别结实。
瞧见那满满的收获,老百姓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夸赞:“共产党带着的八路军,不光能打胜仗消灭敌人,还有本事改头换面,硬是把那穷困的山沟沟变成了陕北的小江南。”
到了1943年,359旅种的粮食多到不光能自己吃饱,还能腾出不少来上交呢。
粮食堆满了那三个窑洞,没法再往里塞了,最后只能从烟囱口倒进去。还有存萝卜、白菜、土豆的地窖,里面也挤得满满当当,实在没法再放了,只好在外面又加砌了一圈来多放些。
那时候,359旅粮食充足得很,根本不愁没得吃。他们头疼的是,找不着地方存放这些粮食,生怕冬天到了,粮食堆得太多吃不完,最后给放坏了。
王震不光让大家有粮食吃,还带着大伙儿养了猪、羊和鸡,数量可不少,猪有四十多头,羊有一百多只,鸡也有好几十只。这样一来,每逢过节放假,大伙儿都能美美地吃上肉,生活过得那叫一个舒坦。
【节俭的毛泽东】
9月份的时候,毛泽东得知南泥湾那边庄稼收成特别好,立马就让手下人去准备,打算亲自去看看情况。
在毛泽东到访的前一天,王震把正在田里辛勤劳作的359旅干部们召集到一起,告诉他们毛泽东主席即将前来视察的好消息。
大伙儿都乐开了花,纷纷卷起袖子,打算给毛泽东来一顿丰盛的招待。炊事班的几个小年轻更是拍着胸脯,大气地说:“咱们种的那些好东西,全都得端上桌!”
第二天,359旅的战士们老早就起了床,开始忙活着准备。大伙儿心里盘算着,毛泽东吃了早饭动身,要是坐车,起码得一个钟头,骑马的话,那就得三个小时了。
大家瞅准时间后,就都安安心心地等着,但一直等到中午,毛泽东还是连个影儿都没见着。正当大家心里开始有点焦急,坐不住的时候,远处开来了一辆小汽车。
毛主席其实老早就动身了,路上他看到大片大片的肥沃田地,忍不住就下了车,一边走一边欣赏,还跟那些正忙着的战士们聊了好一阵子,所以这才稍微晚到了一些。
车子稳稳停下后,毛主席面带微笑走下车,他挨个儿跟大家握手打招呼,等到王震那儿,他才说道:“这庄稼长得还真是挺好。”
王震跟毛泽东打了声招呼,详细说了说南泥湾那边的情况。然后他敬了个礼,说:“359旅已经顺利完成任务了,没辜负组织和大家的期望!”
毛泽东笑着点头称赞:“工作做得挺到位嘛。但我听说陕北那边,有些老百姓因为吃得不好,得了柳拐病。咱们这儿情况如何呢?”
跟主席说一声,咱们战士们身体倍儿棒,压根儿就不咋生病!
这样也挺好,国民党原本想让我们日子难过,结果我们反而过得更滋润了。
说了几句话后,午饭时间就到了。王震就建议毛泽东进屋歇会儿,准备吃饭。毛泽东一听,乐了:“刚到就吃上饭,这儿的庄稼收成肯定不错。”
吃饭时,毛主席好奇地问起了大家的生活细节:“你们每天油跟菜都是咋分的呢?”
王震跟他说:“大概五毛钱油费,菜你可以随便夹。”
“啥时候能吃顿好点的饭菜呢?”
359旅的副政委王思茂继续说道:“有时候咱们会杀头猪来庆祝,有时候呢,也会杀只羊,然后大家伙儿一起分着吃。”
饭桌上,大家聊得热火朝天,王震聊起了他初到南泥湾那会儿碰上的种种难题,毛泽东听后也很有感触地说:
困难好比是头还没被驯服的野兽,咱们得使劲儿去战胜它,这样野兽迟早会服软。大家自个儿动手去干,该得到的早晚都能到手。
用餐结束后,众人起身欲走,毛泽东的目光落在了桌上的鸡架上。未加多想,他直接将那鸡架揣进了自己的口袋中。
王震碰巧撞见了这一幕,心里直犯嘀咕:“主席,这些鸡架子,咱为啥要拿走啊?”
毛泽东对他说:“虽说现在日子比过去滋润了些,但咱们还是得接着过紧日子,这些鸡架子我拿回去,还能炖点汤补补身子。”
炮兵训练队的头儿宋承志,一听毛泽东的话,立马就把桌上那半只还没吃完的烤鸡给包了起来。毛泽东见状,也没多说什么,笑着就把那份心意给收下了。
下午时候,毛主席跟王震一块去了金盆湾那边看看情况。那地方的土啊,真是肥得流油。到了一个展览屋里,你猜怎么着?毛主席居然发现了一根有两尺那么长的谷穗子。
那会儿,他也去看了炮兵团的火炮操作演示,看到战士们的出色展示,毛泽东直夸:“炮兵团的发展真不错,明显大家已经把难题都解决了,生产和训练都搞得挺好。”
接下来的几天,毛泽东忙得几乎没停下来歇过脚,他到处走走看看,进行各种参观考察,而王震呢,始终跟在他身边,形影不离。
【毛泽东的爱将——王震】
提到毛泽东和王震,他俩的交情有五十年之久。1931年那会儿,王震在湘赣独立一师当政治部主任,上面打算安排他去苏联深造。
报告送到毛泽东手上后,他简单说了一句:“王震,他是湘赣那边的人。”这话的意思就是,湘赣地区的革命斗争还得靠他。
因此,王震选择留下,他参与了湘赣地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与加强工作。
1932年,王震被提拔为红8军的代理政委,负责守卫井冈山。那时候,大家都知道王震性格直率,容易着急上火。有次开会,毛泽东专门把他喊到跟前,问道:“我听说你性子有点急?”
王震咧嘴一笑,就算是默认了。他心里还琢磨着,毛主席准得数落他一顿,可出乎意料的是,毛主席只是给他说了一段往事:
有一次,我跟泽覃闹翻了,火大到不行,最后我忍不住,就像个老大哥那样动手打了他。结果泽覃猛地一拍桌子,冲我大声嚷嚷:“共产党可不是咱们毛家的私塾!”
说到这儿,毛泽东就不往下说了。王震心里痒痒的,忍不住追问:“后来咋样了?”
接着我憋住了没发火,毛泽东微微一笑,说道:“就算是亲弟弟,咱也不能乱发脾气。”
这件事给王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从那以后,他虽然还是保持着直率真诚的性格,但却不再轻易动怒了。
王震之所以被视为毛泽东的得力干将,还有一个关键因素,那就是他曾经在一次危机中挽救了毛泽东的性命。
1947年那会儿,国民党军队打进了延安,中共中央就在陕北到处转移。毛泽东看着身边剩下的那4个半警卫部队,就给它们起了个挺响亮的名字,叫做“昆仑纵队”。
3月30号那天,周恩来过了黄河,跑到晋西北去安排中央后方的那些事儿。可没成想,刚过河没几天,毛泽东就发来电报,急着让他赶紧回来。
过了几天,还是没见周恩来回来,毛泽东就拿起电话,直接问了中央后方工作委员会。那边的人说,周恩来收到电报后,立马就过河,赶回去了。
之后,毛主席让汪东兴带着骑兵部队去迎接周恩来,并且多次叮嘱他,务必保证周恩来的安全,绝对不能让他走进敌人的地盘。
汪东兴离开后就没了消息,这让毛泽东心里头可焦急了,他赶紧发电报给彭德怀,把这事儿说了。
一听说周恩来没了消息,彭德怀立刻把王震叫了过来:“咱们原本打算在安定和保安那块儿碰头,可谁想到出了内奸,现在这块儿全是敌军,毛主席已经改了咱们的行军路线……”
彭德怀话还没讲完,王震就迫不及待插话道:“我马上带一个团动身,往绥德那边一路搜,直接堵上周副主席的路……”
听说王震亲自带人去寻周恩来,毛泽东心里头松了一口气,他对王震那是百分之百的信任。
不久,王震带着队伍动身了。与此同时,乔装打扮后的周恩来已经到达了双湖峪。到了4月10号那天,他匆匆赶到靖边县,和毛泽东碰了头。
但是,危机依然没过去。6月10号那天,彭德怀意外地从国民党的广播里听到一个消息:
数万民众组成的队伍,在6月9日那天从延安出发,一路向西北方向进发。而与此同时,毛泽东一行人正趁着雨势,匆忙向北转移。
彭德怀心里急得跟热锅上的蚂蚁似的,但他对昆仑纵队的精确地点一无所知。正当他绞尽脑汁想办法时,王震急匆匆地撞了进来,喊道:“彭老总,大事不好,党中央和毛主席现在处境危险,咱们得赶紧去救人!”
彭德怀瞅了瞅王震,心里头盘算着,昆仑纵队这是要打算往东过黄河吗?不过,按毛主席的脾气,感觉不太像他的作风。可要是往西边走,那不是正好撞上胡宗南和马鸿逵的前后夹攻了吗?
看彭德怀默不作声,王震心急火燎地讲:“彭老总,我立马带一个旅动身!”
离他们有好几百里路呢,恐怕赶不及了。
“骑马的话,两天时间就能赶到!”
彭德怀满意地一点头,接着,他就下令让三边和绥德那边的地方军、游击队全都行动起来,一定要确保党中央和毛主席的安全无虞。
6月11号那天,国民党29军里刘戡带着的前锋队伍快到天赐湾那边了。这时候,毛泽东正带着200多人的昆仑纵队,藏在一个挺窄的山沟里,他们和敌人中间隔着座山。
敌人越来越近,大家都不敢喘大气。“他们离咱们大概就四五百米的样子”,汪东兴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,听起来有点着急。
毛泽东答道:“汪东兴啊,只要敌人还没察觉,就算他们快贴到咱们脸上了,也别轻易开枪。”
枪声紧接着话语落下,砰砰作响。任弼时一把抓过话筒,急声问道:“啥情况?咱被敌人瞅见了?”
看起来不像有动静,敌人那边正在试探性开火侦查。
任弼时舒了口气,说:“行,那就别开枪了。”
这时候,周恩来实在忍不住了,他拿起话筒就说:“汪东兴啊,现在情况万分紧急,你可千万得稳住自己……”
渐渐地,敌军离毛泽东藏身的山谷越来越近,警卫员们默默地把枪栓拉开,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前方的敌人。
就在这时候,敌人两侧和背后猛地传来激烈的开火声,一看,是王震带着援军杀到了!刘戡一时摸不着头脑,连忙把枪口转向,朝着王震的队伍就冲了过去……
昆仑纵队成功摆脱了危险,中共中央也安全了,就连毛泽东也顺利脱险了。